《死亡擱淺2》:當送貨成為信仰,一場怪誕卻動人的人性旅途

  在浩瀚的電子遊戲世界中,很少有作品能像《死亡擱淺2:彼岸之旅》這樣令人又愛又疑,像是一部詩意又瘋狂的實驗電影,用遊戲的方式講述著一個超現實的未來寓言。這一次,小島秀夫沒有退縮,反而一頭扎進他所構建的那個世界裡,帶著更多的怪誕設定、更緊湊的系統、更精妙的情感張力,完成了對前作的補完,也讓我們真正看到了「連結」這件事的深度與代價。

前作的《死亡擱淺》曾讓許多玩家感到既迷惑又敬畏,送貨、走路、躲避BT——那種近似孤獨旅人的感受,既有哲思也充滿挫敗。而這次的續作,顯然更加自信、也更成熟,不再把玩家困在高門檻的系統裡掙扎,而是更注重節奏與體驗。依然是山姆·波特·布里吉斯,依然是充滿挑戰的地形、超自然的威脅和末日之後的人類殘骸,但這一回,他不再孤軍奮戰,也不再需要用幾十小時解鎖一輛車來前行。遊戲很快就放出了能用的載具,甚至還有軌道列車這樣的「大殺器」,既節省了時間,也讓探索變得更加自由愉快。



如果你還記得前作裡背負著數百公斤貨物,走個兩步就摔倒的場景,那你一定會感受到這次設計上的「仁慈」。系統上的摩擦感減少了,更多的是對節奏的掌控與玩法的延展。就像《潛龍諜影5》中那種「想怎麼打都行」的感覺,《死亡擱淺2》在潛行動作方面也展現出不俗的深度。不再只是蹲草叢、丟血包,而是可以透過升級解鎖狙擊槍、無人偵察機,甚至能操控機械狗發射導彈。那種掌控複雜局勢的快感,就像你在《秘境探險4》裡用飛簷走壁對抗敵人,既優雅又致命。

當然,敵人的AI有時還是不太聰明,但這也恰恰成就了一種「玩貓捉老鼠」的樂趣。曾在IGN工作的德國記者Lukas曾說,他最喜歡用無人機「娃娃人」偵查敵營,那感覺就像小時候偷吃冰箱裡的甜點一樣刺激又有點壞。你可以在空中標記所有目標,再用麻醉槍逐一解決;也可以一不小心被發現,馬上切換成重火力上演一場突擊表演。不管順利還是失敗,過程都異常好玩。

而這場冒險的新舞台——澳洲,給人帶來的是截然不同的視覺和情緒體驗。乾旱沙漠裡呼嘯的風暴、突然斷裂的地面、隨暴雨暴漲的河流,不再只是障礙,而是和你對抗的大自然意志。就像Christopher Nolan的《星際效應》那樣,人類的科技和自然的力量在每一次出發前都在拉扯,而你每走一步,都得做好十足準備。面對這一切,遊戲裡那些奇怪得可愛的道具——從棺材滑板到能鎖定目標的機械狗——又多了一層荒誕現實的魅力。

劇情方面則延續了小島式的「濃稠風格」。各種濃液體——焦油、油脂、血液——如同象徵一般貫穿始終,而其中所隱喻的情緒厚度和人類脆弱,也許才是最難以言喻的部分。遊戲開場不久就是山姆和小嬰兒Lou想要安靜生活的畫面,但很快就被破壞,從那一刻起,整部作品就像被注入了強烈的「再度出發」的宿命感。

這一次,小島似乎特別著迷於「連結的代價」這個命題。他不只講述人與人之間的連結,也講你如何與過去和解。遊戲中新角色Neil身上就有一絲Solid Snake的影子,也許正是小島向自己所創造、但無法繼續書寫的角色的告別方式。他一直以來所堅持的命題——反戰、反科技壟斷、對人類行為的自省——在《死亡擱淺2》中依然鮮明,甚至因為後疫情時代的到來而更顯真實。

值得一提的是遊戲的角色表現力。從Norman Reedus淡定穩重的山姆,到Troy Baker那幾乎把螢幕吞下的Higgs表演,整個演員陣容就像一場舞台劇。Elle Fanning飾演的Tomorrow充滿神秘,Lea Seydoux再次展現了Fragile的複雜和柔韌,每個人都被賦予了細膩的個性和動人之處。你甚至能在一個角色因聽到真相而下意識眨眼時,感受到那一刻的震撼。

如果說有什麼美中不足,那就是遊戲在前幾小時的推進稍顯緩慢,有時還需要完成一些重複性任務來推進主線,節奏被拉慢。但這類「慢熱」在劇情逐漸鋪開後,很快被精彩的演出和層層展開的謎團所取代。尤其是最後幾小時,劇情發展之激進、場景之奇觀,幾乎可以和《潛龍諜影2》的「脫軌」相比,只是這次更情緒、更個人化。

音樂依然是《死亡擱淺2》的靈魂搭檔。Woodkid、Ludvig Forssell、Low Roar等藝術家的曲目準確地嵌入每一個場景,讓每一次開車穿越荒野的旅程都像一場MV拍攝。而整個作品運行穩定,在PS5 Pro上表現優異,Decima引擎讓這場視聽盛宴得以完整釋放。



從形式到內容,《死亡擱淺2》都在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向我們傳達:遊戲不僅僅是殺敵、升級和收集,而可以是一種探討人與人之間聯繫、個體與社會之間張力、科技與自然之間博弈的媒介。就像一位住在波士頓的設計師朋友Tim曾說的:「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完全理解這個遊戲,但我知道我玩得停不下來。」

它怪誕、詩意、瘋狂,又在這些之外,流淌著一股特別的人性溫度。也許這就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一種敘述方式——既遠離現實,又刺中要害。而對於像小島秀夫這樣從不按套路出牌的創作者,《死亡擱淺2》就是他給世界遞出的又一份獨特的「快遞」,充滿重量,也值得我們小心搬運、細細體會。

Comments